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



博客來

博客來

嗨!

您正在找 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 這本書嗎?

這本 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 在博客來就可以買的到!

而且在博客來訂購 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 還享有優惠價唷!

還有博客來會不定期的舉辦一些如購物金贈送或是使用折價券折抵的活動,

購買 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 自己可以選擇是否要使用7-11取書(貨)服務,亦或是選擇使用宅配到府服務,真的很方便!

底下是 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 的內容簡介



儘管死亡是生命的自然歷程,但一般人仍視「死亡」為禁忌話題,要如何正視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則是當前死亡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書挑戰死亡教育的主流模式 ─心理學取向,建議從存在主義哲學、個人建構心理學、批判社會學與課程研究等多元的層面分析死亡議題,對死亡議題的討論,提供另類而建設性的觀點。

本書作者是一位澳洲的臨床心理學家,對於個人建構理論有深入的瞭解,主張個人是「意義的賦予者」,如何在死亡教育及悲傷輔導過程當中,協助當事人重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相關工作者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簡介

William George (Bill) Warren博客來

目前任教於澳洲Newcastle 大學教育學院的教育與藝術系,擔任副教授一職,亦在醫院的諮詢部門擔任臨床心理師的工作。Warre的研究興趣在哲學與心理學兩方面,並將二者結合應用於教學、研究與臨床實務工作上。Warren的作品主要關注於死亡與悲慟,也有不少關於社會哲學與教育為主題的文章。

主編者簡介

林綺雲

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長、中華生死學會理事等。曾任東海大學助教及講師、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講師及副教授、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創所所長)等。著有《醫護現象與社會學》、《生死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生死學:基進與批判的取向》、《生涯規劃》、《實用生死學》等書,並已發表生死學相關研究與論述著作數十篇。

譯者簡介

林慧珍

凱斯西儲大學護理學碩士,現為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系講師,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副護理長

徐有進

高雄師大英語系學士、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現為國中教師,曾任貓頭鷹圖書館之生死教育繪本講師,曾合譯《死王教育與輔導》一書。

張盈□

美國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博士,現為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曾任於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與死研究室,著有《性別與教育:批判教育學觀點》、《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等書及多篇專業論文。

陳芳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士、菲律賓Centor Escolar University博士,現為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系、國民教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 譯者: 林慧珍、徐有進、張盈□、陳芳玲
  • 出版社:洪葉文化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07/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商品網址: 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

博客來









新譯方苞文選



三國志



聊齋志異卷六



第28屆梁實秋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實用國際漢字教與學



文學任意門:輕鬆遍覽世界文學



就這麼有品 看小說



何處不清光:余光中詩歌邊陲性論析













東坡詞選析



會員登入



大學短篇小說選



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



現代小說概論



爾雅注疏《上》(十三 43)



詞林散步-唐宋詞結構分析



禮記正義(曾子問~禮器)



禮記正義(檀弓)



文學概論



故事學



初刻拍案驚奇(下)





博客來

商品網址: 死亡教育與研究:批判的觀點

博客來



國內調查指出,台灣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問題。且兒童若經歷重大創傷,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比例遠超過成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黃宇銳2/醫師' 116621醫師赴日深入2/福島核災' 116102福島核災區,前往當地醫院進修,除了借鏡日本在處理災難創傷精神醫學上的經驗,也發現日本學者運用Facereader(臉部辨識軟體),可成功輔助了解心靈受創的兒童是否患有PTSD的疑慮,提早介入治療,未來北醫也將應用此套系統,幫助更多可能患有情緒障礙的兒童。114101423.jpg&x=0&y=0&sw=0&sh=0&sl=W&fw=>Facereader軟體解說頁面。圖/北醫提供 博客來網路書局

台北醫學大學去年首度開辦「附屬醫院優秀住院醫師國外培訓試辦計畫」,希望藉此優化住院醫師的醫療服務、研究和教學。去年總共有5位醫師申請,分別是附設醫院精神科黃宇銳、萬芳醫院精神科吳佳慶、萬芳內科部陳右荏、雙和醫院影像醫學部翁紹軒及雙和內科部蕭彥宇醫師。

2/北醫大' 127952北醫大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宇銳,堪稱第一位深入日本核災管制區的台灣精神科醫師。黃宇銳表示,精神科醫師就是要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他在國外培訓期間,拜訪了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附設醫院的藤原武男教授,教授在311福島核災後第一時間就進駐災區,但他發現許多災童都不說話,很難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情緒,若要及早診斷創或處置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案會有困難。

藤原武男嘗試運用Facereader(臉部辨識軟體)搭配情緒量表施測,意外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跟情感的麻木程度成正比,意味著PTSD症狀越嚴重,情感就會越麻木,表情的起伏就越少。

換句話說,若發現孩童臉部表情麻木,面對喜怒哀樂,臉部肌肉沒有表情起伏,正意味是心靈創傷越嚴重的兒童,越無法適切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的確有可能是罹患PTSD的潛在風險族群。。

「災難對心理的影響是一輩子!」黃宇銳說,此研究結果讓他有很深的體悟,台灣近年來重大災難事件頻傳,從復興空難、八仙塵暴、南台大震等,且和日本同樣位處地震帶、也有核電廠等相同處境,台灣在面對災難醫學上,不管是災後的心理輔導、如何運用科技輔具,例如透過Facereader監測系統去判讀情緒反應,藉此篩選高風險個案,長期追蹤療效。

黃宇銳舉例,輻災發生後,日本成立了精神科醫療團隊,由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及職能治療師組成,除了積極的介入災區學校及家庭,定期訪視,衛教第一線接觸孩童的老師,並提供心理諮商,不只是支持性的心理治療,更針對創傷後的症狀,予以認知行為層面的教導,另外,亦加入了遊戲治療,讓孩童從創傷中恢復。也在參訪慶應義塾大學附設病院的過程中,學習到以認知行為治療來處理病患創傷的議題。

未來,也可以應用Facereader監測系統在其他族群上,例如家暴、受虐等兒童的精神治療,投入精神科的臨床工作及情緒障礙研究,幫助台灣兒童進行早期診斷及治療。114101424.jpg&x=0&y=0&sw=0&sh=0&sl=W&fw=>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宇銳(左)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藤原武男(右)討論臉部辨識軟體的運用。圖/北醫提供
0FE855381E467ABE
arrow
arrow

    randytm088j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